话剧《北京法源寺》11月9日至15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,演员奚美娟塑造的慈禧,形神兼备,如同舞台上定海神针般的存在。这是奚美娟出演《北京法源寺》的第十年,她说,一个角色演了十年,她还是像初学者一样怀着新鲜感。而过去十年的生命历程,也因这个角色留痕。
生活中的奚美娟,与舞台上的慈禧截然不同。赴《候场》之邀,她穿着牛仔裤和T恤走进弄堂里的陶艺馆,在枫树和丝瓜藤下第一次尝试陶艺,指尖与红陶的触感让她着迷:“很神奇,手指力度轻微的变化,陶土的形状就变了。陶土讲究可塑性,就像演员一样。”
四十余年的演艺生涯,奚美娟塑造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。35岁时,她首次登上大银幕,主演电影《假女真情》。拍摄前,她曾担心自己不上镜,导演一句“上不上镜是摄影的事儿,你别管”点醒了她。从此,她不纠结外表,只专注于对角色的塑造。凭借这部电影,她第一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。
时隔31年,奚美娟凭借电影《妈妈!》第二次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。电影里,她扮演了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冯济真。她“去表演化”的处理方式,让角色跳出“病人”的符号,成为有温度、有过往的鲜活个体。有一场戏,发病的冯济真在雨中跳起舞,一瞬间,奚美娟感到“灵魂出窍,忘了自己”。她的表演让跟踪阿尔茨海默病十年的医生感叹“无限接近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内心”。
“你看,她脸上的皱纹也这么好看!”在《妈妈!》里,奚美娟扮演的冯济真指着吴彦姝扮演的妈妈说出这句台词。在奚美娟看来,皱纹之美里,融入了对年长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赞美。“每一条皱褶里头,人生的每一站、每一个过程都在这里头了,这种美是有力量的。”比起外在美,奚美娟更追求内在之美。在她看来,专注产生美。“当你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,坚持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,就不会被别人对外在的评价所左右,找到内心世界的平静和从容。”
在全世界,以老年人为主角、讲述老年人故事的影视剧作品都不多,奚美娟期待更多展现老年生活可能性的作品涌现。“拍老年人,不一定要拍他们生病,苦巴巴的,或婆婆妈妈的。在这个人群身上,不应该只看到日落西山,也要看到阳光的一面。”她提到梅丽尔·斯特里普《穿普拉达的女王2》,“她一生的经历,对美的感受、对时尚的感知、对工作的态度,还有很大的表现空间。”
读92岁杨绛创作的《我们仨》、89岁戴安娜·阿西尔创作的《暮色将尽》,奚美娟感佩这样的女性步入高龄依然能创作出好作品,爆发出新的创造力。在她看来,年龄从来不是创造力的边界。今天,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AI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,奚美娟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热情。“世界一直在变,无论哪个年龄段,都能拥有新的可能性。所以,不要焦虑,也不必害怕,从容面对将要来临的世界,这样就好”。
责任编辑:潘阳薇